以往的溫度控制器不僅在啟動設定或變動調整上相當耗時外,且若缺乏經驗或領悟力
則難以達到最佳調整,亦對品質造成不小的影響。
為此,OMRON開發了配置「適應控制技術」的溫度控制器,該技術可像熟練者般地
掌握品質變化的狀態,執行自動調整,確保溫度控制始終處在最佳狀態。
避免繁瑣的啟動設定與調整作業,提高作業現場效率。

NX-TC
藉由AI,自動實現如同熟練人員的調整。 揭開生產現場革新序幕。
無需手動作業,自動實現最佳溫度控制,輕鬆兼顧生產效率及品質。
生產線上溫度變動的主要因素

答案為業界首創*的「適應控制技術」
利用本產品所配置的「適應控制」,便可在啟動時與穩定時分別自動算出最佳的PID值。
此外,還可監視設備的溫度控制狀態,並針對工件變化與設備變化等自動調節PID值,以達到最佳的溫度控制。

*針對FA用途之通用型溫度控制器,2017年3月時的本公司調查結果。
[創造包裝機進化的新價值] 讓包裝機正確掌握封口溫度,並在自動控制與高速化的條件下維持同樣的品質。
生產現場的課題
・想要透過包裝的高速化來應對新興國家的人口增加而產生的食品需求
・想要讓使用多種包材的多樣性生產達成高速化
・一旦進行高速化後,由於封口面與控制溫度之間的溫差擴大,因此導致不良率上升…

由E5[]D/NX-TC來解決
透過精確溫度測量及抑制波動技術,即能對封口面的溫度進行穩定地自動控制。
即使讓包裝工程高速化,也可藉由將封口溫度與控制溫度之間的誤差控制到最小以及穩定地自動控制,維持產品品質且實現高速化的生產。還能夠幫助包材的薄型化並且支援生產履歷。
即使是需要變更設定的多樣性生產, 也能透過自動控制來降低工時
過去因應包材的變更所做的設定變更相當耗時,因此產能無法提升。
即使是多樣性生產,亦可透過與封口溫度誤差較小的自動控制,來迅速因應生產現場的需求。
實現全新價值的控制性能
透過包裝機用感溫棒*+包裝機專用的演算法 〈自動過濾調整功能〉,將溫度誤差降到最低
*另售
量測封口面溫度的「包裝機用感溫棒」
不受包裝機速度、包材變化等溫度變動要因的影響,正確量測加熱棒表面的溫度。

表面溫度量測時能夠抑制波動的「自動過濾調整功能」
透過包裝機用感溫棒以及自動過濾調整功能的使用,得以封口溫度進行控制, 並且同時在不倚賴人力調整之下,僅由溫度控制器來抑制溫度波動。

[協助成型機進化的新價值] 讓成型機進化成能夠以自動的方式穩定控制高速化所導致的溫度變化,進而使生產力達到最高。
生產現場的課題
・隨著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生產據點的海外移管,基礎設施相關需求不斷擴大,因此希望能夠提高生產力
・若要進行高速化,需對材料或冷卻水等引起的溫度波動進行現場調整…
・在維持品質之下進行高速生產是一個課題…

由E5[]D/NX-TC來解決
無需現場調整,即可抑制速 度變更或設備狀態變化, 所引起的溫動波動。
可檢測押出成型機在高速運轉下材料發熱處的溫度波動,以及冷卻水變動所導致的溫度波動等,進而以自動的方式穩定控制。 還可大幅降低設定工時。
另可幫助設備節能
透過穩定控制,無效的加熱用能量
相較於過去,最高可減少40%的能源使用。
※根據本公司使用水冷式雙軸押出成型機所實際測得的數據
實現全新價值的控制性能
透過成型機專用的演算法〈水冷輸出調整功能〉, 將溫度波動降到最低
水冷式的押出機在進行高速化時會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溫度波動,為了品質穩定,需在現場反覆調整水閥門。
若使用E5[]D/NX-TC,則能夠以水冷輸出調整功能來將溫度波動降到最低,進而在品質不變的狀態下提高生產力。

可同時抑制溫度波動的要因,並維持穩定性能的「水冷輸出調整功能」

利用Push-In Plus端子台,即可輕鬆配線
E5[]D-B/NX-TC
無需使用工具,僅需插入端子台即可。
降低配線作業的負擔及所需工時,新增Push-In Plus端子台系列。
大幅縮減配線所需工時

註. 上圖所示為OMRON針對Push-In Plus端子台、螺絲端子台實測後之數據。
容易插入
使用OMRON的Push-In Plus端子台就像插入耳機孔一樣簡單。減輕作業負擔,提升配線品質。


Value Design for Panel是OMRON針對控制盤產品規格的通用思維,搭配對應產品使用,為顧客的控制盤帶來嶄新的價值。
關於國外規格
• 各型號的最新適合規格請確認本公司網頁(https://www.omron.com.tw)或本公司業務人員。
溫度控制模組
種類 | 產品名稱 | 規格 | 型號 | |||||||
---|---|---|---|---|---|---|---|---|---|---|
Ch數量 | 輸入種類 | 輸出 | 輸出數量 | CT輸入 點數 |
控制種類 | 轉換時間 | I/O更新方式 | |||
NX系列 溫度控制 模組 |
溫度控制模組 2Ch型 ![]() |
2 Ch | 多項輸入 (熱電偶、 測溫 電阻) |
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
2點 | 2點 | 標準控制 | 50 m sec |
自由運轉刷新 | NX-TC2405![]() |
無 | 標準控制 | NX-TC2406![]() |
||||||||
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
4點 | 無 | 加熱冷卻控制 | NX-TC2407![]() |
||||||
線性電流輸出 | 2點 | 無 | 標準控制 | NX-TC2408![]() |
||||||
溫度控制模組 4Ch型 ![]() |
4 Ch | 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
4點 | 4點 | 標準控制 | NX-TC3405![]() |
||||
無 | 標準控制 | NX-TC3406![]() |
||||||||
電壓輸出 (SSR 驅動用) |
8點 | 無 | 加熱冷卻控制 | NX-TC3407![]() |
||||||
線性電流輸出 | 4點 | 無 | 標準控制 | NX-TC3408![]() |
選購品
產品名稱 | 規格 | 型號 |
---|---|---|
編碼引腳 | 10台份 (端子用30個、模組本體用30個) |
NX-AUX02 |
產品名稱 | 規格 | 型號 |
---|---|---|
電流偵測器(CT) | 孔徑:5.8 mm | E54-CT1 |
孔徑:5.8 mm | E54-CT1L * | |
孔徑:12.0 mm | E54-CT3 | |
孔徑:12.0 mm | E54-CT3L * |
* 為附導線的規格。若須UL認證請使用此CT。
附屬品
無附屬品。
系統構成圖
CPU模組的系統構成
將NX模組群連接至NX系列CPU模組時,系統構成如下所示。

從終端的系統構成
在通訊耦合器模組上使用EtherCAT耦合器模組時,系統構成如下所示。

*1. Sysmac Studio的連接方法依據CPU模組及工業用PC的型號而異。
*2. EtherCAT從站終端無法連接具備EtherCAT主站功能的OMRON位置控制模組(CJ1W-NC@81/NC@82型)。
註. 有關NX模組是否能連接所使用的CPU模組或通訊耦合器模組,請參閱所使用的CPU模組或通訊耦合器模組的使用手冊。
共通一般規格
項目 | 規格 | |
---|---|---|
架構 | 控制盤內安裝型 | |
接地方法 | D種接地(第3類接地) | |
使用環境 | 使用環境溫度 | 0~55℃ |
使用環境濕度 | 10 ~ 95%RH (不可結冰結露) | |
使用環境氣體 | 不應有腐蝕性氣體 | |
保存環境溫度 | -25~+70℃ (不可結冰結露) | |
海拔 | 2,000m以下 | |
污染度 | 污染度2以下: 符合JIS B 3502、IEC 61131-2規範 | |
抗干擾性 | 符合IEC 61000-4-4規範、2kV (電源線) | |
過電壓類別 (Over-voltage Category) |
類別Ⅱ:符合JIS B 3502與IEC 61131-2規範 | |
EMC抗干擾級別 | B區 | |
耐震動 | 符合IEC 60068-2-6規範 5 ~ 8.4Hz、振幅3.5mm、 8.4 ~ 150Hz 加速度9.8m/s2 X、Y、Z各方向100分鐘(掃描時間10分鐘x掃描次數10次 = 總計100分鐘) |
|
耐衝擊 | 符合IEC 60068-2-27規範、147m/s2 X、Y、Z各方向3次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適合規格 ∗ | cULus: Listed (UL 61010-2-201)、ANSI/ISA 12.12.01、 EU: EN 61131-2、RCM、KC: 已註冊韓國電波法、EAC、NK、LR、BV |
*各型號的最新適合規格請確認本公司網頁(https://www.omron.com.tw)或本公司業務人員。
功能一覽
功能名稱 | 內容 | 支援模組 | |
---|---|---|---|
自由運轉方式 | NX匯流排的更新週期與NX模組輸出輸入更新週期非同步的I/O更新 方式。 | 所有型號 | |
使用通道選擇功能 | 此功能用於將不使用的通道的控制運算處理、異常檢測處理以及輸 出處理設為無效。即使設為無效,其模組的轉換時間也不會變短。 | 所有型號 | |
輸入功能 | 輸入種類的設定 | 此功能用於設定連接至溫度輸入的感測器輸入種類。 | 所有型號 |
設定溫度單位(℃/°F) | 此功能用於設定測量值的溫度單位(℃ (攝氏)或°F (華氏))。 | 所有型號 | |
設定小數點位置 | 此功能以INT型的測量值與INT型的目標值參數為對象,設定小數點 以下的顯示位數。 | 所有型號 | |
冷接點補償有效/ 無效設定功能 |
此功能用於使用熱電偶輸入時,選擇要將已安裝於端子台之冷接點 感測器為依據的冷接點補償設為有效或無效。 | 所有型號 | |
溫度輸入的補正功能 | 補正測量值的功能。用於感測器之間有差異或與其他測量儀器的測 量值不同時。補正包括1點補正與2點補正。 | 所有型號 | |
輸入數位濾波器 | 為了除去混入測量值的雜訊成分,設定適用於一次延遲運算濾波器 的時間常數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端子環境溫度的測量功能 | 測量溫度調節模組端子周圍溫度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控制運算功能 | ON/OFF控制 | 預先設定「目標值」,控制中的溫度達到目標值時,將控制輸出設 為OFF的控制功能。 | 所有型號 |
PID控制 | PID控制功能可依據比例(P)控制、積分(I)控制、微分(D) 控制的組合,反饋至設定的目標值,使其與檢測值一致。 |
所有型號 | |
加熱冷卻控制 | 控制加熱與冷卻的功能。 | 加熱冷卻控制型 的型號 |
|
控制開始/停止功能 | 發出溫度控制開始/停止指令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正/逆動作 | 指定逆動作與正動作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手動操作量 | 在PID控制時,以指定的操作量輸出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異常時操作量 | 在發生感測器斷線異常時,輸出固定操作量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操作量限制 | 在以PID控制計算出的操作量上加入限制並輸出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切斷負載時操作量 | 連接於CPU模組的溫度調節模組,由於NX匯流排異常或CPU模組 的WDT異常等因素,無法接收來自CPU模組的輸出設定值時,用 於執行預先設定的輸出動作的功能。 由於溫度調節模組與通訊耦合器模組的上位發生通訊異常,或NX 匯流排異常等狀況,從終端無法接收輸出設定值時,用於執行預先 設定的輸出動作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
操作量分支 *1 | 以分支源Ch的操作量為基礎,用斜度值與偏差運計算的操作量會輸 出至分支目標Ch。 |
標準控制型的型 號 |
|
負載短路保護功能 | 連接於控制輸出的外部設備發生短路時,保護溫度調節模組的輸出 迴路。 | 具備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的型號 |
|
干擾抑制功能 (pre-boost功能)*2 |
預期干擾造成的溫度變化,事先加上設定的操作量以抑制溫度變化。 | 標準控制型的型號 | |
調校功能 | AT (自動調校) | 導出PID常數的調校方式。 此功能可透過極限循環法,自動計算出適合控制對象特性的PID常數。 | 所有型號 |
自動濾波器調整 | 自動調整輸入數位濾波器的調校方式。主要適用於包裝機的功能, 可抑制週期性發生的溫度波動。 | 標準控制型的 型號 |
|
水冷輸出調整 | 自動調整擺動的調校方式。 主要適用於水冷擠壓成形機的功能,可抑制因冷卻輸出而發生的溫 度波動。 | 加熱冷卻控制型 的型號 |
|
適應控制 | 可追蹤系統的變化,維持高控制性的調校方式。 此功能使裝置在長期間運作的過程中,即使產生環境變化或機器劣 化等因素造成溫度變動,也能維持控制性。 | 標準控制型的 型號 |
|
D-AT (干擾自動調校)*2 | 自動計算干擾抑制功能(pre-boost功能)的參數:FF等待時間、FF動作時間、FF區段1~4操作量。 | 標準控制型的 型號 |
|
調校參數更新通知 | 此功能在溫度調節模組透過自動調校而更新參數時發出通知。 | 所有型號 | |
控制輸出功能 | 控制週期 | 此功能用於以時間分割比例動作,設定改變電壓輸出(SSR驅動 用)的ON與OFF之時間比例時的週期。 | 具備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的型號 |
輸出最小On/Off寬度 | 此功能用於指定加熱側的控制輸出或冷卻側的控制輸出之最小On/ Off寬度。在連接於輸出端子的致動器上使用機械式繼電器時,使 用本功能可防止機械式繼電器劣化。 | 具備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的型號 |
|
輸出訊號範圍設定功能 | 用於設定線性電流輸出的輸出訊號範圍的功能。 可指定4~20mA或0~20mA。 | 具備線性電流輸 出的型號 |
|
同時輸出數量限制功能 | 此功能藉由錯開各輸出的控制週期,並限制操作量的上限,以限制 同時ON的輸出數量。此外,亦可考量輸出切換時發生的輸出機器 動作延遲,以設定輸出之間的延遲。 | 具備電壓輸出 (SSR驅動用) 的標準控制型的 型號 |
|
異常檢測功能 | 感測器斷線檢測 | 用於檢測溫度感測器斷線或測量值超出輸入指示範圍的功能。 | 所有型號 |
加熱器斷線檢測 | 用於檢測加熱器斷線的功能。在控制輸出ON的狀態下,加熱器電 流如果低於加熱器斷線檢測電流,即判斷為發生加熱器斷線。 | 具備CT輸入的 型號 |
|
SSR故障檢測 | 檢測發生SSR故障的功能。在控制輸出OFF的狀態下,漏電流如果 高於SSR故障檢測電流,即判斷為發生SSR故障。此外,SSR故障 是指SSR因短路而發生故障。 | 具備CT輸入的 型號 |
|
溫度警報 *1 | 為檢知偏差或測量值異常的警報功能。藉由選擇「警報類型」,可因應用途產生警報動作。 | 所有型號 | |
LBA (迴路斷線警報)*1 | 目標值與測量值之間的控制偏差達閾值以上,且測量值無變化時,檢知控制迴路某處異常的警報功能。 | 所有型號 |
*1. 模組版本Ver.1.1以上可使用。
*2. 模組版本Ver.1.2以上可使用。
個別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NX-TC2405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 型號 | NX-TC2405 | ||
---|---|---|---|---|---|
Ch數量 | 2Ch | 控制類型 | 標準控制 | ||
點數/Ch | ・溫度輸入:1點/Ch (2點/模組) ・CT輸入:1點/Ch (2點/模組) ・控制輸出:1點/Ch (2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0~0.125A | |
輸入電阻 | 約2.7Ω | ||||
可連接CT | E54-CT1、E54-CT3、E54-CT1L、 E54-CT3L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AC50A | ||||
解析度 | 0.1 A | ||||
整體精度(25℃) | ±5% (F.S.) ±1位數 | ||||
溫度影響(0~55℃) | ±2% (F.S.) ±1位數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電壓輸出(SSR驅動用)、1點/Ch | |||
內部I/O通用 | PNP | ||||
控制週期 | 0.1、0.2、 0.5、 1~99s | ||||
操作量 | -5~+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W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21mA/點 、42mA/模組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0.3A/點以下、10ms以下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0.1mA以下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3 | 殘留電壓 | 1.5V以下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有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12 mm (W) ×100 mm (H) × 71 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內部迴路與CT 輸入之間為非絕緣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 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45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1.10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75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NX-TC2406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 型號 | NX-TC2406 | ||
---|---|---|---|---|---|
Ch數量 | 2Ch | 控制類型 | 標準控制 | ||
點數/Ch | • 溫度輸入:1點/Ch (2點/模組) • CT輸入:無 • 控制輸出:1點/Ch (2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 | |
輸入電阻 | ― | ||||
可連接CT | ―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 | ||||
解析度 | ― | ||||
整體精度(25℃) | ― |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電壓輸出(SSR驅動用)、1點/Ch | |||
內部I/O通用 | PNP | ||||
控制週期 | 0.1、0.2、 0.5、 1~99s | ||||
操作量 | -5~+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2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W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21mA/點 、42mA/模組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0.3A/點以下、10ms以下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0.1mA以下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3 | 殘留電壓 | 1.5V以下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有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12 mm (W) ×100 mm (H) × 71 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 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25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0.95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75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NX-TC2407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 型號 | NX-TC2407 | ||
---|---|---|---|---|---|
Ch數量 | 2Ch | 控制類型 | 加熱冷卻控制 | ||
點數/Ch | • 溫度輸入:1點/Ch (2點/模組) • CT輸入:無 • 控制輸出:2點/Ch (4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 | |
輸入電阻 | ― | ||||
可連接CT | ―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 | ||||
解析度 | ― | ||||
整體精度(25℃) | ― |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電壓輸出(SSR驅動用)、2點/Ch | |||
內部I/O通用 | PNP | ||||
控制週期 | 0.1、0.2、 0.5、 1~99s | ||||
操作量 | • 加熱:0~105% • 冷卻:0~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2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W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21mA/點 、84mA/模組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0.3A/點以下、10ms以下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0.1mA以下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3 | 殘留電壓 | 1.5V以下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有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12 mm (W) ×100 mm (H) × 71 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 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30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1.00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75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NX-TC2408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2Ch型) | 型號 | NX-TC2408 | ||
---|---|---|---|---|---|
Ch數量 | 2Ch | 控制類型 | 標準控制 | ||
點數/Ch | • 溫度輸入:1點/Ch (2點/模組) • CT輸入:無 • 控制輸出:1點/Ch (2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 | |
輸入電阻 | ― | ||||
可連接CT | ―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 | ||||
解析度 | ― | ||||
整體精度(25℃) | ― |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線性電流輸出1點/Ch | |||
內部I/O通用 | ― | ||||
控制週期 | ― | ||||
操作量 | -5~+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1/10,000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Ω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350Ω以下,或350Ω以上、600Ω以下∗3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2∗4 | 殘留電壓 | ―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0~20mA、4~20mA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0.3%F.S.,但0~20mA範圍的0~4mA為 1%F.S.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0.3%F.S.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12 mm (W) ×100 mm (H) × 71 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 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25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0.95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75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如果以350Ω以上、600Ω以下的允許負載電阻使用時,必須使用短路纜線將SHT1與SHT2短路。
詳細內容請參閱『NX 系列溫度調節模組使用手冊』(Man. No. SGTD-748)。
*4.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NX-TC3405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 型號 | NX-TC3405 | ||
---|---|---|---|---|---|
Ch數量 | 4Ch | 控制類型 | 標準控制 | ||
點數/Ch | ・溫度輸入:1點/Ch (4點/模組) ・CT輸入:1點/Ch (4點/模組) ・控制輸出:1點/Ch (4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2)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0~0.125A | |
輸入電阻 | 約2.7Ω | ||||
可連接CT | E54-CT1、E54-CT3、E54-CT1L、 E54-CT3L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AC50A | ||||
解析度 | 0.1A | ||||
整體精度(25℃) | ±5% (F.S.) ±1位數 | ||||
溫度影響(0~55℃) | ±2% (F.S.) ±1位數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電壓輸出(SSR驅動用)、1點/Ch | |||
內部I/O通用 | PNP | ||||
控制週期 | 0.1、0.2、 0.5、 1~99s | ||||
操作量 | -5~+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Ω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21mA/點 、84mA/模組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0.3A/點以下、10ms以下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0.1mA以下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3 | 殘留電壓 | 1.5V以下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有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24mm (W) ×100mm (H) ×71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內部迴路與CT 輸入之間為非絕緣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1分鐘的漏電 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80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1.35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140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為了識別左右方向,在端子台上的「校正管理號碼」最後會加上「L」(左側)、「R」(右側)。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NX-TC3406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 型號 | NX-TC3406 | ||
---|---|---|---|---|---|
Ch數量 | 4Ch | 控制類型 | 標準控制 | ||
點數/Ch | • 溫度輸入:1點/Ch (4點/模組) • CT輸入:無 • 控制輸出:1點/Ch (4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2)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 | |
輸入電阻 | ― | ||||
可連接CT | ―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 | ||||
解析度 | ― | ||||
整體精度(25℃) | ― |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電壓輸出(SSR驅動用)、1點/Ch | |||
內部I/O通用 | PNP | ||||
控制週期 | 0.1、0.2、 0.5、 1~99s | ||||
操作量 | -5~+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2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Ω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21mA/點 、84mA/模組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0.3A/點以下、10ms以下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0.1mA以下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3 | 殘留電壓 | 1.5V以下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有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24mm (W) ×100mm (H) ×71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 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70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1.25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140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為了識別左右方向,在端子台上的「校正管理號碼」最後會加上「L」(左側)、「R」(右側)。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NX-TC3407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 型號 | NX-TC3407 | ||
---|---|---|---|---|---|
Ch數量 | 4Ch | 控制類型 | 加熱冷卻控制 | ||
點數/Ch | • 溫度輸入:1點/Ch (4點/模組) • CT輸入:無 • 控制輸出:2點/Ch (8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2)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 | |
輸入電阻 | ― | ||||
可連接CT | ―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 | ||||
解析度 | ― | ||||
整體精度(25℃) | ― |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電壓輸出(SSR驅動用)、2點/Ch | |||
內部I/O通用 | PNP | ||||
控制週期 | 0.1、0.2、 0.5、 1~99s | ||||
操作量 | • 加熱:0~105% • 冷卻:0~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2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Ω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21mA/點 、168mA/模組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0.3A/點以下、10ms以下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0.1mA以下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3 | 殘留電壓 | 1.5V以下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有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24mm (W) ×100mm (H) ×71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 1分鐘的漏電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75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1.30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20mA以下 | ||
重量 | 140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規格說明書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為了識別左右方向,在端子台上的「校正管理號碼」最後會加上「L」(左側)、「R」(右側)。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NX-TC3408型
模組名稱 | 溫度調節模組(4Ch型) | 型號 | NX-TC3408 | ||
---|---|---|---|---|---|
Ch數量 | 4Ch | 控制類型 | 標準控制 | ||
點數/Ch | • 溫度輸入:1點/Ch (4點/模組) • CT輸入:無 • 控制輸出:1點/Ch (4點/模組) |
外部連接端子 | 免螺絲式接線端子(16端子×2) | ||
I/O更新方式 | 自由運轉方式 | ||||
LED 顯示 | [TS] LED、[OUT] LED |
CT輸入部 | CT 電流輸入範圍 | ― | |
輸入電阻 | ― | ||||
可連接CT | ― | ||||
最大加熱器電流 | ― | ||||
解析度 | ― | ||||
整體精度(25℃) | ― | ||||
溫度影響(0~55℃) | ― | ||||
轉換時間 | ― | ||||
控制 輸出部 |
控制輸出種類與點數 /Ch |
線性電流輸出1點/Ch | |||
內部I/O通用 | ― | ||||
控制週期 | ― | ||||
操作量 | -5~+105% | ||||
感測器 輸入部 |
溫度感測器 ∗1 | • 熱電偶輸入:K、J、T、E、L、U、N、 R、S、B、C/W、PLⅡ •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Pt100 (3線式)、 JPt100 (3線式)、Pt1000 (3線式) |
解析度 | 1/10,000 | |
輸入轉換範圍 | 輸入範圍的±20℃ | 額定電壓 | DC24V | ||
絕對最大額定 | ±130 mV | 使用負載電壓範圍 | DC15~28.8V | ||
輸入阻抗 | 20kΩ以上 | 最大負載電流 | ― | ||
解析度 | 0.1°C以下 | 最大突波電流 | ― | ||
參考精度 | ∗2 | 允許負載電阻 | 350Ω以下,或350Ω以上、600Ω以下 ∗3 | ||
溫度係數 | ∗2 | 漏電流 | ― |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 ∗2∗4 | 殘留電壓 | ― | ||
輸入斷線檢測電流 | 約0.1uA | 短路保護功能 | ― | ||
輸入檢測電流 | 0.25 mA | 輸出範圍 | 0~20mA、4~20mA | ||
導體電阻的影響 | ・熱電偶輸入:0.1℃/Ω (100Ω以下/每1線) ・白金測溫電阻輸入:0.06℃/Ω (20Ω以下/每1線) |
整體精度(25℃) | ±0.3%F.S.,但0~20mA範圍的0~4mA為 1%F.S. |
||
預熱時間 | 30分鐘 | 溫度影響(0~55℃) | ±0.3%F.S. | ||
轉換時間 | 50ms/模組 | ||||
外觀尺寸 | 24mm (W) ×100mm (H) ×71mm (D) | 絕緣方式 | ・感測器輸入與內部迴路之間:電源=變壓 器、訊號=數位絕緣體 ・感測器輸入之間:電源=變壓器、訊號=數 位絕緣體 ・控制輸出與內部迴路間:光耦合器 ・控制輸出之間為非絕緣 |
||
絕緣阻抗 | 隔離電路之間20MΩ min. (at 100 VDC) | 耐電壓 | 若隔離電路之間使用AC510V、1分鐘的漏電 流在5mA以下 |
||
I/O電源供電方式 | 從NX匯流排供電 | I/O電源端子電流容量 | IOG:0.1A/端子以下 | ||
NX模組耗電量 | ・連接至CPU模組 1.65W以下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1.25W以下 |
I/O電源電流消耗 | 30mA以下 | ||
重量 | 140g以下 | ||||
迴路構成 | ![]() |
||||
安裝方向和限制 | 安裝方向: ・連接至CPU模組 可採正面安裝方向 ・連接至通訊耦合器模組 可朝六種方向安裝 限制: 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或耗電量而受限。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 之規格」。 |
||||
端子接線圖 | ![]() |
*2.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 25 頁的「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熱電偶輸入的參考精度及冷接點補償誤差值,係為安裝於端子的冷接點感測器與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之後所產生之值。請務必將端子台和溫度控制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
於端子台和本體上顯示「校正管理號碼」。為了識別左右方向,在端子台上的「校正管理號碼」最後會加上「L」(左側)、「R」(右側)。
欲將產品送回工廠時,請務必將端子台(包括冷接點感測器)以整組的狀態送回。
*3. 如果以350Ω以上、600Ω以下的允許負載電阻使用時,必須使用短路纜線將SHT1與SHT2,或是SHT3與SHT4短路。
詳細內容請參閱『NX 系列溫度調節模組使用手冊』。
*4. 請參閱第 27 頁的「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輸入種類
以下顯示設定項目。
設定名稱*1 | 支援軟體的顯示 | 說明 | 初始值 | 設定範圍 | 單位 | 變更反映時機 |
---|---|---|---|---|---|---|
Ch[] 輸入種類 | Ch[] Input Type | 設定連接至溫度輸入的感測器 輸入種類。 |
5:K -200~1300℃ | *2 | - | 模組重新啟動 後 |
*1.@是Ch號碼。
*2. 設定範圍如下所示。但輸入種類21、22、23在模組版本Ver.1.2以上可使用。
設定值 | 輸入種類 | 輸入指示範圍 | 備考 | |
---|---|---|---|---|
感測器 | 輸入設定範圍 | |||
0 | Pt100 | -200~850℃/-300 ~1500°F | -220~870℃/-340 ~1540°F | 測溫電阻 |
1 | Pt100 | -199.9~500.0℃/-199.9 ~900.0°F | -219.9~520.0℃/-239.9 ~940.0°F | |
2 | Pt100 | -0.0~100.0℃/0.0 ~210.0°F | -20.0~120.0℃/-40.0 ~250.0°F | |
3 | JPt100 | -199.9~500.0℃/-199.9 ~900.0°F | -219.9~520.0℃/-239.9 ~940.0°F | |
4 | JPt100 | -0.0~100.0℃/0.0 ~210.0°F | -20.0~120.0℃/-40.0 ~250.0°F | |
5 | K | -200~1300℃/-300~2300°F | -220~1320℃/-340~2340°F | 熱電偶 |
6 | K | -20.0~500.0℃/0.0~900.0°F | -40.0~520.0℃/-40.0~940.0°F | |
7 | J | -100~850℃/-100.0~1500°F | -120~870℃/-140~1540°F | |
8 | J | -20.0~400.0℃/0.0~750.0°F | -40.0~420.0℃/-40.0~790.0°F | |
9 | T | -200~400℃/-300~700°F | -220~420℃/-340 ~740°F | |
10 | T | -199.9~400.0℃/-199.9~700.0°F | -219.9~420.0℃/-239.9 ~740°F | |
11 | E | -200~600℃/-300~1100°F | -220~620℃/-340~1140°F | |
12 | L | -100~850℃/-100 ~1500°F | -120~870℃/-140~1540°F | |
13 | U | -200~400℃/-300 ~700°F | -220~420℃/-340~740°F | |
14 | U | -199.9~400.0℃/-199.9~700.0°F | -219.9~420.0℃/-239.9~740°F | |
15 | N | -200~1300℃/-300~2300°F | -220~1320℃/-340~2340°F | |
16 | R | 0~1700℃/0 ~3000°F | -20~1720℃/-40 ~3040°F | |
17 | S | 0~1700℃/0 ~3000°F | -20~1720℃/-40 ~3040°F | |
18 | B | 0~1800℃/0 ~3200°F | -20~1820℃/-40 ~3240°F | |
19 | C/W | 0~2300℃/0 ~3200°F | -20~2320℃/-40 ~3240°F | |
20 | PLII | 0~1300℃/0 ~2300°F | -20~1320℃/-40 ~2340°F | |
21 | Pt1000 | -200~850℃/-300~1500°F | -220~870℃/-340 ~1540°F | 測溫電阻 |
22 | Pt1000 | -199.9~500.0℃/-199.9~900.0°F | -219.9~520.0℃/-239.9 ~940.0°F | |
23 | Pt1000 | 0.0~100.0℃/0.0 ~210.0°F | -20.0~120.0℃/-40.0 ~250.0°F |
參考精度、溫度係數一覽
以下分別顯示輸入種類及偵測溫度的參考精度與溫度係數一覽。
如欲將溫度測量單位從攝氏轉換為華氏,請參考以下的算式進行換算。
華氏溫度(°F) = 攝氏溫度(℃) ×1.8 + 32
設定值 | 輸入種類 | 偵測溫度(℃) | 參考精度℃(%) ∗2 | 溫度係數℃/℃ ∗3 (ppm/℃ ∗4) |
|
---|---|---|---|---|---|
感測器 | 溫度範圍(℃)∗1 | ||||
0 | Pt100 | -200~850 | -200~300 | ±1.0(±0.1%) | ±0.1(±100ppm/℃) |
300~700 | ±2.0(±0.2%) | ±0.2(±200ppm/℃) | |||
700~850 | ±2.5(±0.25%) | ±0.25(±250ppm/℃) | |||
1 | Pt100 | -199.9~500.0 | -199.9~300.0 | ±0.8(±0.12%) | ±0.1(±150ppm/℃) |
300.0~500.0 | ±0.8(±0.12%) | ±0.2(±300ppm/℃) | |||
2 | Pt100 | 0.0~100.0 | 0.0~100.0 | ±0.8(±0.8%) | ±0.1(±1000ppm/℃) |
3 | JPt100 | -199.9~500.0 | -199.9~300.0 | ±0.8(±0.12%) | ±0.1(±150ppm/℃) |
300.0~500.0 | ±0.8(±0.12%) | ±0.2(±300ppm/℃) | |||
4 | JPt100 | 0.0~100.0 | 0.0~100.0 | ±0.8(±0.8%) | ±0.1(±1000ppm/℃) |
5 | K | -200~1300 | -200~-100 | ±1.5(±0.1%) | ±0.15(±100ppm/℃) |
-100~400 | ±0.30(±200ppm/℃) | ||||
400~1300 | ±0.38(±250ppm/℃) | ||||
6 | K | -20.0~500.0 | -20.0~400.0 | ±1.0(±0.2%) | ±0.30(±600ppm/℃) |
400.0~500.0 | ±0.38(±760ppm/℃) | ||||
7 | J | -100~850 | -100~400 | ±1.4(±0.15%) | ±0.14(±150ppm/℃) |
400~850 | ±1.2(±0.13%) | ±0.28(±300ppm/℃) | |||
8 | J | -20.0~400.0 | -20.0~400.0 | ±1.0(±0.24%) | ±0.14(±350ppm/℃) |
9 | T | -200~400 | -200~-100 | ±1.2(±0.2%) | ±0.30(±500ppm/℃) |
-100~400 | ±0.12(±200ppm/℃) | ||||
10 | T | -199.9~400.0 | -199.9~-100.0 | ±1.2(±0.2%) | ±0.30(±500ppm/℃) |
-100.0~400.0 | ±0.12(±200ppm/℃) | ||||
11 | E | -200~600 | -200~400 | ±1.2(±0.15%) | ±0.12(±150ppm/℃) |
400~600 | ±2.0(±0.25%) | ±0.24(±300ppm/℃) | |||
12 | L | -100~850 | -100~300 | ±1.1(±0.12%) | ±0.11(±120ppm/℃) |
300~700 | ±2.2(±0.24%) | ±0.22(±240ppm/℃) | |||
700~850 | ±0.28(±300ppm/℃) | ||||
13 | U | -200~400 | -200~400 | ±1.2(±0.2%) | ±0.12(±200ppm/℃) |
14 | U | -199.9~400.0 | -199.9~400.0 | ±1.2(±0.2%) | ±0.12(±200ppm/℃) |
15 | N | -200~1300 | -200~400 | ±1.5(±0.1%) | ±0.30(±200ppm/℃) |
400~1000 | |||||
1000~1300 | ±0.38(±250ppm/℃) | ||||
16 | R | 0~1700 | 0~500 | ±1.75(±0.11%) | ±0.44(±260ppm/℃) |
500~1200 | ±2.5(±0.15%) | ||||
1200~1700 | |||||
17 | S | 0~1700 | 0~1700 | ±2.5(±0.15%) | ±0.44(±260ppm/℃) |
18 | B | 0~1800 | 0~400 | 基準精度保証不可 | 基準精度保証不可 |
400~1200 | ±3.6(±0.2%) | ±0.45(±250ppm/℃) | |||
1200~1800 | ±5.0(±0.28%) | ±0.54(±300ppm/℃) | |||
19 | C/W | 0~2300 | 0~300 | ±1.15(±0.05%) | ±0.46(±200ppm/℃) |
300~800 | ±2.3(±0.1%) | ||||
800~1500 | ±3.0(±0.13%) | ||||
1500~2300 | ±0.691(±300ppm/℃) | ||||
20 | PL Ⅱ | 0~1300 | 0~400 | ±1.3(±0.1%) | ±0.23(±200ppm/℃) |
400~800 | ±2.0(±0.15%) | ±0.39(±300ppm/℃) | |||
800~1300 | ±0.65(±500ppm/℃) | ||||
21 | Pt1000 | -200~850 | -200~300 | ±1.0(±0.1%) | ±0.1(±100ppm/℃) |
300~700 | ±2.0(±0.2%) | ±0.2(±200ppm/℃) | |||
700~850 | ±2.5(±0.25%) | ±0.25(±250ppm/℃) | |||
22 | Pt1000 | -199.9~500.0 | -199.9~300.0 | ±0.8(±0.12%) | ±0.1(±150ppm/℃) |
300.0~500.0 | ±0.2(±300ppm/℃) | ||||
23 | Pt1000 | 0.0~100.0 | 0.0~100.0 | ±0.8(±0.8%) | ±0.1(±1000ppm/℃) |
*2. 溫度輸入模組係在已安裝冷接點感測器之端子和溫度輸入模組本體組合的情況下,始能確保整體精度。若將相同的校正管理號碼之端子台和溫度調節模組本體組合 使用,或使用寬度為24mm的型號,則請將左右方的端子台正確安裝後再行使用。

測量值誤差的計算方式如下所示。
整體精度=參考精度+溫度特性×環境溫度變化值+冷接點補償誤差
測溫電阻輸入時,無冷接點補償誤差。
(計算範例)
・條件
項目 | 內容 |
---|---|
環境溫度 | 30°C |
測量值 | 100°C |
熱電偶種類 | K: -200~1300°C |
・根據上述條件,從資料表、參考精度或溫度係數一覽表所導出的各項特性值
項目 | 內容 |
---|---|
參考精度 | -100~400℃:±1.5℃ |
溫度係數 | -100~400℃:±0.30℃/℃ |
環境溫度變化 | 25℃ →30℃ 5deg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1.2°C |
=±1.5℃ + (±0.30℃/℃) ×5deg+±1.2℃
=±4.2℃
熱電偶種類為K:-200~1300℃,由於無小數點,因此捨去小數點1位。
整體精度為±5℃。
*4. ppm係為針對溫度範圍的全標所表示之值。
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之規格
熱電偶輸入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會因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的種類及耗電量而出現以下的變化。
相鄰模組為溫度調節模組時
相鄰模組為溫度調節模組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依據安裝方向而出現以下的變化。
(a)採正面安裝方向時
冷接點補償誤差為±1.2°C。但可能會因輸入類型或溫度而出現例外。相關條件與冷接點補償誤差如下所示。
輸入種類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
T的-90℃ 以下 | ±3.0°C |
J、E、K、N的-100℃ 以下 | |
U、L、PLII | |
R、S的200℃ 以下 | |
B的400℃ 以下 | 無法保證 |
C/W | ±3.0°C |
(b)採正面以外的安裝方向時
冷接點補償誤差為±4.0。但可能會因輸入類型或溫度而出現例外。相關條件與冷接點補償誤差如下表所示。
輸入種類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
T的-90℃ 以下 | ±7.0°C |
J、E、K、N的-100℃ 以下 | |
U、L、PLII | |
R、S的200℃ 以下 | |
B的400℃ 以下 | 無法保證 |
C/W | ±9.0°C |
相鄰模組非溫度調節模組時
相鄰模組非溫度調節模組時的冷接點補償誤差,依據安裝方向和相鄰模組之耗電量而出現以下的變化。
(a)採正面安裝,且左右的相鄰模組的種類及耗電量均為1.5W以下時
冷接點補償誤差為 ±1.2°C。但可能會因輸入類型或溫度而出現例外。相關條件與冷接點補償誤差如下表所示。
輸入種類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
T的-90℃ 以下 | ±3.0°C |
J、E、K、N的-100℃ 以下 | |
U、L、PLII | |
R、S的200℃ 以下 | |
B的400℃ 以下 | 無法保證 |
C/W | ±3.0°C |
冷接點補償誤差為±4.0°C。但可能會因輸入類型或溫度而出現例外。
相關條件與冷接點補償誤差如下表所示。
輸入種類 | 冷接點補償誤差 |
---|---|
T的-90℃ 以下 | ±7.0°C |
J、E、K、N的-100℃ 以下 | |
U、L、PLII | |
R、S的200℃ 以下 | |
B的400℃ 以下 | 無法保證 |
C/W | ±9.0°C |
(c)當左右的相鄰模組其中一者的耗電量超過3.9W時
則無法在這種條件下保證冷接點補償誤差之值,因此請勿使用。
(d)相鄰模組的耗電量
相鄰模組的耗電量為以下數值的合計值。
・和溫度調節模組相鄰之NX模組的NX模組電源和I/O電源兩者的耗電量。當相鄰模組為輸入模組時,則為依據輸入電流而定的耗電量 總計值。
版本資訊
與CPU模組的連接
關於可連接NX模組的CPU模組的型號,請參閱CPU模組的使用手冊。
NX模組 | 支援版本*1 | ||
---|---|---|---|
型號 | 模組版本 | CPU模組 | Sysmac Studio |
形NX-TC2405 | Ver.1.0 | Ver.1.13 | Ver.1.21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2406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2407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2408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5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6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7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8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與EtherCAT耦合器模組的連接
NX模組 | 支援版本*1 | |||
---|---|---|---|---|
型號 | 模組版本 | EtherCAT耦合器模組 | CPU模組或工業用PC | Sysmac Studio |
形NX-TC2405 | Ver.1.0 | Ver.1.0 *2 | Ver.1.05 | Ver.1.21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2406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2407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2408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5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6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7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
形NX-TC3408 | Ver.1.0 | Ver.1.21 | ||
Ver.1.1 | Ver.1.22 | |||
Ver.1.2 | Ver.1.30 | |||
Ver.1.3 | Ver.1.40 |
*2. 與其他公司製造的主站連接時,請使用模組版本Ver.1.5之後的EtherCAT 耦合器模組。
與EtherNet/IP耦合器模組的連接
NX模組 | 支援版本∗1 | ||||||
---|---|---|---|---|---|---|---|
型號 | 模組版本 | 用於NJ/NX/NY系列控制器∗2 | 用於CS/CJ/CP系列的PLC∗3 | ||||
EtherNet/IP 耦合器模組 |
CPU模組或 工業用PC |
Sysmac Studio | EtherNet/IP 耦合器模組 |
Sysmac Studio | NX-IO Configurator |
||
NX-TC2405 | Ver.1.0 | Ver.1.2 | Ver.1.14 | Ver.1.21 | Ver.1.2 | Ver.1.21 | Ver.1.11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2406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2407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2408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3405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3406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3407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
NX-TC3408 | Ver.1.0 | Ver.1.21 | Ver.1.21 | Ver.1.11 | |||
Ver.1.1 | Ver.1.22 | Ver.1.22 | Ver.1.12 | ||||
Ver.1.2 | Ver.1.30 | Ver.1.30 | Ver.1.21 | ||||
Ver.1.3 | Ver.1.40 | Ver.1.40 | Ver.1.22 |
*2. 有關支援EtherNet/IP耦合器模組的EtherNet/IP模組的模組版本,請參閱EtherNet/IP耦合器模組的使用手冊。
*3. 有關支援EtherNet/IP耦合器模組的CPU模組及EtherNet/IP模組的模組版本,請參閱EtherNet/IP耦合器模組的使用手冊。
(單位:mm)
溫度控制模組
NX-TC2405/2406/2407/2408型(2Ch型)
12mm寬度

NX-TC3405/3406/3407/3408型(4Ch型)
24mm寬度

中文
型錄名稱 | 型錄編號 [容量] |
更新日期 | |
---|---|---|---|
![]() |
SGTD-083-TW5 [6728KB] |
2021年4月19日
20210419
|
NX-TC 規格說明書 |
![]() |
H226-E1-TW5 [20833KB] |
2019年1月29日
20190129
|
E5[]D/NX-TC 型錄 |
![]() |
SBCD-083-TW5 [20827KB] |
2022年9月5日
20220905
|
NX系列 IO系統 產品型錄 |
English
Global Edition
Catalog Name | Catalog Number [size] |
Last Update | |
---|---|---|---|
![]() |
H229-E1-04 [4552KB] |
Apr 01, 2020
20200401
|
NX-TC Data Sheet |
![]() |
H222-E1-04 [2814KB] |
Oct 01, 2019
20191001
|
E5[]D/NX-TC Catalog |
![]() |
R183-E1-15 [6288KB] |
Jul 19, 2022
20220719
|
NX-series I/O System Catalog |
誠睿台南所 TEL:06-2493086
誠睿台中所 TEL:04-23380790
誠睿新竹所 TEL:03-6685558
客服信箱 service@hitifa.com.tw
誠睿台南所 TEL:06-2493086
誠睿台中所 TEL:04-23380790
誠睿新竹所 TEL:03-6685558
客服信箱 service@hitifa.com.tw